廉洁顺义
探索党员“八小时以外”监督新模式
近日,顺义纪检监察网通报了9起区内党员违纪典型案例,纵观这些案例,“危险驾驶”、“扰乱公共秩序”、“打架斗殴”······几乎都是发生在工作之余的“八小时以外”。为什么一些党员在单位就是好同志、好干部,一下班就思想松懈甚至变了质呢?如何能够让优质党员持续“保鲜”?顺义区“把脉问诊”“开新方”,力求根治“八小时以外”的“综合病症”。
“灰色地带”成为教育重点
“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向来是从高不就低。依法治国,公民不能都踩到法律底线上;依规治党,党员也绝不能全站在纪律边缘。”在“八小时以外”,某些党员的一些行为虽然没有触及违纪“红线”,却已偏离了合格党员“高线”,日积月累,量变便成了质变。
为预防违纪违法“病症”产生,顺义区将党员廉政教育“关口”前移,让“紧箍咒”延伸到“下班后”,在注重宣传正面典型事迹、曝光负面违纪案例的同时,紧盯中间“灰色地带”。如今,全区1000余名党员领导干部几乎人手一本由区纪委区监委编印的《党员干部负面言行提醒读本》。本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,例举了有关政治规矩、工作作风、群众纪律、生活作风、学风等5个方面68种常见的、具有代表性的负面言论和行为。
“这本书形式很活泼,但是内容厚重。通过阅读我才发现,自己在日常有这么多濒临违纪边缘的言行。尤其是下班回家后,在饭桌上竟然还有这么多‘讲究’,看来我以后应该注意了!”一名来自社区的党员干部深有感触地说。
“监督增量”覆盖监督死角
西辛南区是顺义区一个“年龄”较大的社区,之前社区内有户党员家庭因楼道乱堆乱放问题与邻居发生纠纷,居委会和物业多次上门调节却没有任何收效。后来,住在该社区的旺泉街道党风政务监督员带着几名社区党员来到他家,以党员应遵纪守法,维护党员形象的角度劝说,当天就解决了所有问题。
“我们是一支将近1000人的监督队伍,优势在于来自全区各个岗位,甚至覆盖了电影院、社区、商场、餐饮企业,所以即使是下班时间,全体党员及公职人员也在我们的监督范围之内。违纪违法行为一经发现,我们会第一时间发挥职能作用,上报区纪委区监委。”来自顺义区第十三中学的区党风政务监督员侯静如是说。
2017年11月,顺义区成立全市首批区党风政务监督员队伍,将原区党风监督员和区政府特约监察员两支队伍承担的工作职责“一肩挑”,形成一支权威、高效、统一的社会监督队伍。同时,在全区二级单位及其下属科队站所、基层群众自治组织逐级聘任同级党风政务监督员,构建了多级联动,集党内监督、人大监督、民主监督、群众监督于一体的监督体系。
各级党风政务监督员以参与区纪委区监委专项监督检查、重要节点监督“四风”问题、旁听相关单位工作会议等形式发挥作用,有效推动实现了“八小时外”监督“无死角”。
“扫码举报”畅通监督渠道
监督“硬件”力量充实后,区纪委区监委积极利用“互联网+”,把监督“软件”水平提升上去。
“扫码就能实现对‘两个专项’工作的评价和举报,让我们老百姓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有了切切实实的‘参与感’‘获得感’。”顺义区李桥镇后桥村的一位村民,边指着村务公开栏里贴着的宣传海报,边迫不及待地掏出手机,想要提出自己的意见。
2017年5月,借助“两个专项”治理契机,区纪委区监委设计制作了网络监督举报平台。举报人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,即可进入举报页面,第一时间反映问题。而平台终端,区纪委区监委相关工作人员可通过浏览后台查收举报线索,并及时进行核查、移送、查处。
监督举报平台二维码通过海报的形式,张贴在全区426个行政村、80个居委会和60余个政务服务大厅。它的出现不仅便捷了社会群众开展监督举报,对党员也起到了震慑作用,有效控制了违纪违法问题滋生。
“社区倡廉”营造良好氛围
今年4月,北京市启动基层党组织和在职党员“双报到”工作,力求通过“党员回家”的形式,推动党员服务社区。顺义区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借助这一契机,协调各农村、社区党支部,在党员贡献“大家庭”的同时,推动实现“八小时以外”的“家”庭倡廉、“家”庭监督。
“门外世界、门里家!同志们,让我们在社区大家庭中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共建美好家园。”这是5月12日双兴东区党支部活动中,党支部书记所说的一段话。
这样有意义的党日活动在顺义区还有很多,可以说基层党组织既是战斗堡垒,又在党员“回家”时充当了“婆婆嘴”,为党员常念廉洁“心经”。
“时刻提醒、时刻监督,让我们时刻不敢松懈,严格要求自己。遵规守纪是24小时制的,绝不存在‘八小时内外之别’。”一名刚当选为社区党支部纪律委员的党员说。
一个优秀的党员干部,应当既是工作上的典范,又是生活上的模范和传统道德的弘扬者和践行者。“本着防微杜渐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角度,区纪委区监委将监督的触角延伸到“八小时以外”,这不仅是对干部的监督和约束,更是对干部的呵护和保护。” 区委常委、区纪委书记、区监委主任张良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