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闻要论

张堪的“渔阳惠政”

发布时间:2019-05-10 文章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

“顺义,顺义,我可爱的家乡。田园滴翠绿,大地飘清香。燕山风吹拂着鲜花麦浪,潮白河流淌着玉液琼浆……”这首歌唱北京顺义的歌曲,唱出了顺义农业的骄人成绩,而这成绩的取得,离不开两千年前张堪播下的“第一粒种子”。

张堪,字君游,南阳宛县(今河南南阳)人,东汉初年名臣,曾任渔阳太守,当时渔阳郡辖境很大,包括了今北京市顺义区及周边的大片地方。

《后汉书》记载,年少时的张堪便有远大的抱负,他不贪恋财富,把父亲生前留下的一百余万财产都让给了侄子。年满十六岁时,张堪只身到长安求学,因其志向高远,又能砥砺操行,人们称呼他“圣童”。

光武帝刘秀早年贫寒时,也曾听闻张堪的才德,对其赞赏有加。刘秀称帝后,经由中郎将来歙的举荐,拜张堪为郎中,张堪自此踏上仕途。

不久,光武帝令张堪担任蜀郡太守,率领七千人马与将军吴汉一道讨伐割据蜀地的军阀公孙述。在攻克成都后,张堪首先带兵占据城池,巩固战果。随后,他带人来到府库,打开大门,只见眼前珍宝堆积如山。此刻,即使将部分财物收入囊中,也不会有人发现。然而,张堪清廉的品质一如往昔,将库中财物一一盘点,列出名单全部上报,一点都没有装入自己的腰包。

张堪不仅能守住清廉的“底线”,也是一位一心为民的好官。进城后,他“慰抚吏民,蜀人大悦”。

张堪在蜀郡任职两年被征召回洛阳。离去时,张堪只乘了一辆车辕折坏的车子,全部行李只装满一只布口袋。

多年后,光武帝听取各地负责监督政情的官员汇报时,蜀郡计掾樊显向他讲述了张堪离任蜀郡的“窘境”,光武帝听后,叹息良久。

回京后,张堪先是任骑都尉,不久被光武帝任命为渔阳太守。在渔阳,张堪申明法纪,追捕打击奸猾之徒,对待官吏赏罚分明,使得官员百姓都乐意为他所用。渔阳地处边境地带,匈奴时来侵扰,张堪曾率数千骑兵,大败匈奴入侵渔阳的一万骑兵,渔阳境内从此安定无事。在张堪的治理下,渔阳百姓生活幸福,“渔阳惠政”因此而来。

张堪为渔阳百姓做的最大贡献,是他带领百姓在狐奴县(今顺义区北小营镇)开垦稻田八千余顷,鼓励百姓耕种,使得郡中百姓生活日益富庶。渔阳百姓高兴地唱道:“桑无附枝,麦穗两岐。张君为政,乐不可支。”

“狐奴城下稻云秋,灌溉应将水利收。旧是渔阳劝耕地,即今谁拜富民侯。”清朝康熙皇帝在《题白云观壁》一诗中,表达了对张堪的赞许和怀念之情。

春天,各地游客来到顺义区北小营镇前鲁各庄民俗村(张堪旧居)踏青、赏春、体验水稻种植。不久后,“稻花香里说丰年”的幸福景象将呈现在这片土地上,相信这是对张堪最好的纪念。

张堪廉洁从政、为民造福的故事,如稻香一般,香气四溢,历久弥新。

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