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规矩:老家规引领我们一路前行
来源: | 时间:2016-06-03
作者:怡馨一社区 王桂伶
父亲王勤,生于1913年。母亲刘玉芬,生于1914年。老人家要是健在都是百岁老人了。二老虽然离去二十年之久,可那些老家规让我们兄妹五人永远不能忘怀。
好好学习长本事。我们是个大家庭,上有爷爷奶奶,下有我们兄弟姐妹五个孩子,那时的日子难着呢。靠的是爸爸外出打工,妈妈领着孩子们种地为生。可爸妈叮嘱最多的一句话就是:孩子们要好好学习长本事。别看咱家穷,只要你们能考上,再难也要供你们上学。大哥考上了通州的中专,二哥考上了沈阳空军政治学院上了大专,二姐是俺村当年唯有两人考上牛栏山重点中学的中学生。后来没有上大学的机会了,我们又上了成人大专、本科乃至研究生。那时候,爸爸妈妈是靠着溜房上瓦卖钱供两个哥哥上学,哥哥挣钱了又供妹妹们上学。用村里人的话说:瞧瞧人家的孩子,个个有出息。
积德行善福子孙。在我的记忆中,妈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积德行善,福满子孙。他老人家是在积德行善中度过了一生,爸爸给他的绰号——散财奴。那一年大姐刚出生,正赶上村里的林大婶病故,扔下了不满一个月出天花的儿子,被抱养到其他家。妈妈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,每天给他喂奶,从没顾及传给自己的女儿。后来这个孩子成了妈的干儿子。妈在世的每年三十晚上,干儿子金东都要和妈一起过年。1995年夏,妈度过了八十一岁的生日走了。最先来家探询的是全村最穷的李栋爷俩。我带着好奇问大姐。他们怎么来了?姐说:这爷俩没钱没吃就找咱妈,妈从不嫌弃他们的脏与穷,给他们吃的,给他俩钱。那天,爷俩在我家忙活了半天,那年开始,上坟的多了两个外人。在妈妈眼里,助人是一种福分,一种给子孙造福的美德。这种美德,至今传承在我们中间。如今,最大的哥已年过八十,最小的我也年过六旬。每当需要有人相助的时候,我们都不会含糊。我和姐到老干部局合唱队活动,有时上公交车在一起。每每遇到老人,小孩上车,我俩都会自觉的让出自己的座位,然后对视着微微一笑。二哥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高级工程师。几十年来,不少人求助二哥帮助修电器。用嫂子的话说:你二哥不管谁求,都是有求必应,买零件自己还要搭钱。现在,在她家楼前的小院里,哥哥总是把卫生打扫的干干净净,让老伙计们有一个聊天儿休息的好去处。积德行善,助人为乐,已成为俺家的传家宝。
吃亏是福觉踏实。不偷人,不抢人,不占别人便宜,舍得吃亏,这是造福,睡觉都踏实——这是从小到大常听妈唠叨的一席话。妈虽然不识字,但她略懂中医,会放胳膊血,会扎针拔罐,还会治眼疾。那时叫箍眼。俺家经常来人找妈治,她都会把自己的绝活儿拿出来,手到病除。有时,村里有人套个大马车来接妈扎“翻气”,妈看完后绝不吃一口饭,要一分钱。我们问妈:人家来咱家添那么多麻烦,您去人家也从不吃一口饭为了啥?妈总是这样说:“人家病好了舒坦,咱帮了忙造福,不要人家一分一厘,不拿人家一针一线,咱睡觉踏实。”老妈的这些话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。大哥像他的名字一样,为官一生,清正廉洁。记得八十年代末,我托哥在城里买个录音机——大红棉,重量足有二十几斤,体积也在二百立方厘米,哥都是从永定路乘公交倒火车坐到顺义站,从没用过公车干私活儿。大姐王桂香在“四清运动”中是全村唯一加工分现金会计。我和二姐桂萍,婆家的家财分文未取,清廉过一生。就是在自己担任处级领导,负责就餐报销领导签字的那几年,也从未用公款为自家报销过一顿饭。因为在我们心中记住了妈的那句话:不占便宜,睡觉都踏实。
一个不识几字的父亲,一个一字不识的母亲,留给后人的朴素老家规使我们五个儿女成人成才。大哥王清廉,原航天工业部十二所七室党总支书记,退休后任老干部支部党支部书记,直到去年年到八十,经申请才退掉了职务。二哥王清泰,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5704厂高级工程师,在任期间,几度出国援外,至今安度晚年。大姐王桂香在村任幼儿园教师时,年年被评为区镇两级的优秀教师。二姐王桂萍在区委党校任教务科长,高级讲师。自己也在处级领导岗位上干了十五年。五个儿女,五名党员,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学上进,清正廉洁。退休后,在各自的家庭中和睦相处,安度晚年。我们由衷地感恩:一个开明的父亲,一个伟大的母亲,老人家留给后人的老家规让我们一路前行,平安幸福!